第61节(1/2)

    “我之诗能成为英烈之名,是我的荣幸。”

    宋朝。

    文天祥抱拳,向着虚空郑重一礼:“白为真纯之色,秋月皎白,恰似义士冰心。任贼百般威逼利诱,心志兀自岿然不动,此等心性,某佩服。愿效千古义士!”

    他目光灼灼,坚毅的神色上自有一派凛然之气。南宋虽弱,不乏死节之臣,若当真要死节,便请从他起!这位新科状元从古时、从后世均寻得了自己的同调。

    德不孤,必有邻!

    三国。

    曹操忆起当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,其后一路攻伐,攻破邺城,袁绍手下谋臣审配拒不受降,面北而死,他曾感叹河北义士何其多也,可听水镜讲述,那郁达夫、瞿秋白、方志敏,个个都是悍不畏死的节义之人,甚至那常常在言语间出现的鲁迅,十有八九也是一位义士。

    想让对方投降,无外乎高官厚禄、权势美人,一道不行,便用命胁迫。

    可惜了……

    “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。”他一挥手:“拿笔墨来。”

    他要为义士咏歌。

    咸阳。

    嬴政肃了面容,义士赴死总令人感佩,更何况听言语,瞿秋白既有主政之才,又有生花妙笔,更兼风骨卓绝,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。

    “我党……”他沉吟着这两个字,似乎有点明白为什么楚棠如此信赖他们了。

    未央宫。

    刘彻咂摸着“背叛阶级,投身革命”那几个字,书香世家应是富裕清贵之门,若将他们算作一阶级,叛离富裕清贵居,他走向的是哪里?乡野农庄吗?楚棠所谓的党,是黎庶黔首的党?!

    他灵光一闪,禁不住出声:“粪土当年万户侯!”

    堂下的万户侯们猛然惊了一下,那首气势磅礴的诗词,不会是那个党的首领写的吧?!

    奉天殿。

    朱元璋深为痛惜,他把残害瞿秋白的敌人当作日本人了,当下大骂:“倭贼简直猖狂至极!”

    他深吸几口气,转而道:“瞿秋白凛然不惧,当真是义士本色!”

    这慷慨赴死的从容之态真是令人心生佩服,他寻思着:“《红军歌》,红军是后世那个党的军队?难道他们也以红色为标识?”

    朱元璋初时参加过元末起义的红巾军,军中诸人都扎一红头巾,故以此为名,他在想后世是否也和当年的起义军一样。

    “这红军倒好说,那《国际歌》又是什么歌?”朱权好乐,早就注意到这两首歌了。

    “际有间的意思,国际就是国与国之间,国与国之间共同的歌?”擅文学的朱柏说出自己的推论。

    “可是他慨然赴死为什么要唱国与国之间的歌?这首歌和中国有什么关系?”被罚了的朱樉还不消停,大胆质疑。

    朱棣沉吟着揣摩:“红军是他们的军队,他唱《红军歌》,或是表明自己愿效军士,为国牺牲;那《国际歌》里,莫非也蕴含着某种节义?”

    国际之间的节义?众人交换了一个眼神,确信:不是很明白。

    节义怎么和国际扯上关系了?

    【又讲远了,我们拉回诗。在这一段中,白居易调动多种意象,用精湛的笔触,将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声音,以表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,并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唐诗的空白。

    这种生花妙笔后来甚至连白居易本人都没法复刻,比如他后来还有一首《听琵琶劝殷律协酒》。

    何堪朔塞胡关曲,又是秋天雨夜闻。青冢葬时沙莽莽,乌孙愁处雪纷纷。由琵琶声想到王昭君和刘细君和亲胡塞的旧事,属于绝句中的一种套路模式了,全然是联想,不曾正面写到琵琶曲。】

    白居易淡笑摇头:“写诗需有神思作辅,哪得那般容易?”

    能作出《琵琶行》,便已然是天地钟灵襄助了,岂能奢望篇篇神物。

    南宋。

    陆游轻轻颔首:“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。”

    未央宫。

    刘彻脸色微沉,乌孙是西域异国,根据诗意,那刘细君不就是到乌孙和亲了吗?

    江都。

    尚且年幼的细君公主忽然被母亲抱到怀里,恍惚间,有滚烫的眼泪落到了她的额头上。

    “我苦命的孩子……”

    汉元帝时期,匈奴。

    茫茫黄沙下,王昭君怀抱琵琶,怅望身后的汉土,跨过这一步,她就只能是匈奴妇,再不是汉宫人。素手轻抬,她挥弦,哀哀切切的琴声和着塞风呜咽。

    父兮母兮,进阻且长。别矣,吾乡。

    咸阳。

    嬴政微微拧眉,表示不是很认同,让女子往异族和亲,那要军士何用?朝堂之上岂无男儿?

    【当然了,《琵琶行》这样的神作也不是唾手可得的,唐诗中写音乐的名篇还有两首,好巧不巧,都出现在中唐时期。】

    众人:……

    好吧,已经习惯了,你们唐朝人是真的很会写诗。

    昌谷。

    李贺眼神微动,瘦弱的脸上浮起一抹微笑:“应该是他的诗吧!”

    【一首是韩愈的《听颖师弹琴》。】

    果然是自己。

    韩愈淡然一笑,到底是忍不住多饮了一杯酒,他也有诗传后了。

    猜中的李贺笑容顿深了几分,他对韩愈的才华人品都非常佩服,此时见对方的诗上去竟是毫不惊讶,只不知最后一首是谁所作,竟能和此一人并列。

本章尚未完结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
努力加载中,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!

  • 上一章

  • 返回目录

  • 加入书签

  • 下一页